讀後感想 – 孩子只是卡住了|王麗芳

by Kate Yu

實例派教養手冊

這是一本很容易理解的教養書,書裡記載了許多實際的作法以及背後的思路。作者王麗芳長於觀察並分析問題,轉化為孩子聽得懂的語彙。除了育兒之外,我認為很多觀點也可以應用在人際關係的應對上。


建構孩子的認知

書腰上的那句:「孩子不是不聽話,而是聽不懂。」讓我想起在公司開會的時候,第一件事就是讓大家的認知在同一個水平上,避免因「認知落差」產生誤解,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。我常常對孩子說:「遇到問題就跟爸爸媽媽說。」但是,他知道什麼是「說」嗎?就算知道了,那他知道要怎麼說、要說什麼、為什麼要說嗎?或者,他知道什麼是「問題」嗎?

這本書示範了如何在遊戲中引導孩子理解語彙的意思,在生活經驗中體會各種「不同」,有了「畫面」或是身歷其境,就能理解並感同身受。像是:

  • 了解自己的想法,想要什麼、現在在做什麼
  • 知道自己的能力,在哪些情況下應該求助
  • 從生活中遇到的各種事件,分辨輕重緩急
  • 辨別各種場合,哪些行為是合理、那些是不合理
  • 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(人為什麼生氣、贈與禮物的意義)
  • 對錯之外,不同的語氣與態度,會讓人有不同的觀感

等待與反覆練習

有時候孩子不是不配合,是身體發展尚未成熟,需要等待與反覆練習。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。英國的教育學家斯賓塞曾說:「家庭教育,實際上就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學習成長的過程。把孩子比作家庭的一面鏡子,他能照出你內心的一切。」我們可以當孩子的樣品,陪他一次次地練習,不著急著要一次就會。

讓他練習與自己相處,陳述自己的感覺。遇到問題時,和他一起想想看:「還有什麼辦法?」讓他從中理解父母決策時,背後的原因和分析。孩子終將離開父母,邁步尋找未來。在此之前,我們能做的就是耐心陪伴。


生活中的同理心

《被討厭的勇氣 》中指出:「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。」作者在孩子從家庭走到學校之前,循序漸進地引導他們與人相處、用不同角度看事物、包容每個人的不一樣。要注意的是,讓孩子同理別人之前,要先讓他擁有充足的安全感。當孩子感覺委屈時,優先紓解他的情緒,再讓他心甘情願配合別人。我始終認為,我們都是因為被尊重,才懂得尊重他人。


總結

作者的文字直率、心思細膩,看得出來他是從經驗中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,才將所有的領會整理成冊。我知道自己一直都是不會多想的人,不太能察覺別人的情緒變化,分辨場合說該說的話、做該做的事,真的很難。隨著年紀漸長,我覺得人有機會相處是緣分,但求自在不為難而已。父母的功課就是勇敢面對,期許自己與孩子一同學習成長。

0 comment
0

再多看一點

Leave a Comment